中考渐显教育本色 高考应该虚心学习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中考渐显教育本色 高考应该虚心学习

2011-07-06 15:06:30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高考结束紧接着是中考,但比起全国总动员的高考来,中考降温许多。前者像三伏天,后者则秋高气爽。所以,高考应该叫做高"烤",在如此紧张的氛围下,一丁点小事都会让人倍感压力,一丁点小错都能叫人濒临崩溃。

站在高考面前,中考实在只能算是个小兄弟,但是就目前双方在教育改革道路上迈出的步伐,就对教育本身已经产生的正面的影响而言,中考可以为师矣,高考则应该好好地向中考学习。

学什么?

"因地施教"与"因考施教"

任何的事物的革新都是局部开始,很多人总想着,等国家教育部一句话,然后从此教育制度与环境就天翻地覆,变成一个新的世界,这既不唯物也不现实。

中考就是一个正面的例子。十几年的时间,各地的教育部门都在致力于中学教育的革新,体制、环境、教学,当然也包括中考。从时间顺序上来说,中考是义务教育体制中末尾一环,同样具有关键的作用。它决定着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否可以进入教育环境更加良好的高中,甚至决定着部分学生是否有机会进入重点高校。

但是就全国人民对中考的紧张程度来看,似乎中考的重要性远不及高考。真是这样的吗?

教育最佳的方式是孔老夫子提倡的"因材施教",说实话,目前为止我们做不到。但是地方政府在对中考自主性、多样性的改革中,正在在逐渐地接近这个目标。因为地域文化、习惯、制度的不同,中考的改革具备了很鲜明的地方色彩,中考的内容更多样更丰富,那么教育过程也就带上了鲜明的个性色彩,这个可以称为"因地施教"。"因地施教",方式灵活,更加注意学生们的综合素质教育。

相比之下,高考更加突显唯一和决定作用,所谓"一考定终身"。高中阶段的教育实质上是专门为高考服务,形容为"因考施教"不为过。学生在"因考施教"教育环境下,考虑更多的是成绩的得失。虽然"因地施教"也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但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唯成绩论"的心理会被中和,学生们的心态更趋于正常。

不过分紧张,不代表不重视,而是已经能够泰然处之。

考试的非唯一决定性打开素质教育的生存空间

在各地的中考改革中,潍坊市无疑走了前列。2008年,潍坊市出台了《深化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其中的亮点是中考改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考试";取录方式上出现了综合录取与推荐录取,更加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潍坊市中考改革获突破进展,考试不再只考一次,学生可以多次考,取最好的成绩;甚至可以提前考,满足一定条件,非毕业生也可以参加考试。

纵然这些政策的科学性还在接受着实践的检验,但至少可以说明,在中考的改革上,考试不再是唯一决定升学的因素,全国各地在中考教育的改革上,为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提供了生存空间。

记者发现在今年中考期间,参考中考的学生,大部分都非常独立,即不过于紧张,也无须家长陪护,就像每天的上下学一样平常。同学之间更是若无其事地谈论考试内容。

这样的心态才正常,这样的正常的心态才叫素质。反观高考,人人自危,草木皆兵,气氛压抑,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轻则失去信心,重则精神出现问题,这样的影响岂不是和科举旧制一样了。连个考试都应付不了,还谈什么素质!

当然,我们应该看到,高考已经在改了,部分省份自己出题就是一个进步。但这样的速度,还太慢,效果还太差,教育的过程不变,高考本身对教育的直接影响作用还顽强存在,素质教育至今仍无法插足高中教学,自主招生的门框和限制还太多太多,这些因素都让高考改革步履维艰。

改革之事,观念先行,客观条件的限制,其实是自有人力可解决,只是观念的问题根深蒂固,牵绊太多,无法让全社会痛下决心,因为高考已经被摆在了一个高不可攀的位置。但,既然需要改革,本就应该雷厉风行,扫荡一切弊端,慢慢地尝试固然不疼,却无法补救已经发生的悲剧,也无法解决将要出现的问题。反正都是要有问题,为什么不在进行中解决呢?

高考应该好好向中考学习了!

点击显示
上一篇:家长烦恼:听话的孩子变"陌生" 专家支招巧应对
下一篇:集体怀旧:还记得课本应用题里的"小明"吗?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