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差师资流失严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自主招生的隐形门槛等,成农村教育发展瓶颈
记者调查·剖析
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7月14日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话语,再次宣告未来国家推进教育公平的坚定承诺。我们的本期调查,也努力找寻原因。
一流大学农村生为何越来越少?
硬件差师资流失严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自主招生的隐形门槛等,成农村教育发展瓶颈
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一项调查研究结果。研究表明,农村孩子在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生源中的比例,明显下降。
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而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的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比1990年减少了5.7个百分点。
我们在对上虞丰惠中学和浙大英语专业两个典型样本的调查中,也明显地感觉到了农村大学生数量在不断减少。
[原因分析]
浙江农村中学校长: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师资流失严重
李志强(化名)就是王铭要上的山南乡中学(化名)的校长。他已经在校长这个位置上坐了10年了。
6月下旬的一天,李志强一个11年前毕业的学生来看他,他开心极了。他说,他特别怀念当时的日子。
“那个时候,我刚做老师不久,工作有激情,而且学生也争气。”他说,那些年,他们中学每年都有两三个学生考上全县最好的中学,这些学生后来也大多考上了全国知名的大学。特别是1997到2000年,这几年毕业的学生,不但考上了最好的高中,还上了北大、清华这样名校。
但近几年,生源流失严重,今年的初三毕业生,只有70人,农村学校硬件设施差是生源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师资也是个问题,现在学校只有20来名老师,只有以前的一半。近几年,学校优秀教师流失率非常高。
这两点原因,得到了浦江前吴初级中学校长黄福源的认可。他认为,农村中小学和城市差距是全方位的,首先是硬件设施的差距。
“硬件设施肯定是城市好些,城市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先进。”他说,并且在应试上,农村孩子在英语、语文和科学、音乐、美术科目上与城市孩子差距比较大。
“因为语文和英语这些科目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农村学校图书装备不足,造成阅读知识面狭窄,制约了这些科目成绩的提升。”
黄福源说:“像英语学科,我们学校就缺乏专业英语老师教学,语文学科是农村孩子阅读的环境较差,造成写作能力较低。”
“就兰溪农村学校来说,英语学科的师资普遍没有配齐。”兰溪诸葛中心学校校长徐维良这样表示。
“城市的硬件设施远远把农村学校甩在后面,政府大量的经费都用在了城市学校,师资也是如此。”兰溪某学校校长说,现在的教育现状下,本地教育人才是按照“杭州→金华→兰溪”的人才游走链,最优秀的教师,都选择留在杭州这样的大城市,退而求其次选择金华这样的城市,剩下的教师,也先选择到兰溪县城的中学,最后才会选择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这个是现实,也是观念问题,很难一下子改变。”
6省市高中生家庭背景调查:农村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输掉
近日,“全国中小学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城市高中生的家庭背景调查》。
课题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实行的是一种“等级化的学校制度”,在实行义务教育制度之后,“重点学校制度”名义上已经取消,各地仍在实行的是一种“变相的重点学校制度”,称为示范学校、星级学校、名牌学校等等,从而形成城市重点学校、城市普通学校、农村重点学校、农村普通学校这样的等级序列。
“城市重点学校居于学校系统的最高端,具有最强的升学能力,集中了最多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城市重点学校居于学校系统的最高端,具有最强的升学能力,集中了最多社会优势阶层的子女。”专家说,事实上,大学生的社会阶层背景,与高中生的社会阶层背景是基本同构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状况是高中教育的直接延续。
他们在对浙江、江苏等6省市8所高中学生的家庭背景调查,以及对某重点学校高中生近30年来学生家庭背景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管理者、企业管理者与专业技术人员等传统和新兴的优势阶层获得了最多重点高中的机会,而社会弱势阶层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则逐渐减少,尤以工人、农民的子女下降最为显著。
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重点中学中,来自个体工商户家庭的高中生最多,达19.71%。其次是产业工人(16.65%)与专业技术人员(13.86%);国家与社会管理者处于中等,为6.66%,比例最低的是办事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分别是2.07%、5.22%。
杭州市教科所:自主招生“隐性门槛”很高
2009年,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和苏州的教学科研机构曾联合做了一项名为《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问题与对策》的调研,针对高校自主招生对江浙沪教育的影响开展调查,其中谈到一点就是:有人认为测试题突破了高中教材内容,对弱势群体不利,如农村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在学习条件上比不上处境好的学生,从而限制了他们的见闻,这样有失公平。
去年负责此调研杭州部分的是杭州市教科所副所长沈美华,她表示,这个调研选了5市的40所高中做样本。数据显示,81.7%的高中教师、71.8%的学生赞成高等学校实行自主招生,但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的定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在操作上要进一步保障公正性、提升科学性,要警惕产生新的应试教育。
“现在许多高中校长都反映,自主招生选拔的目标,是拔尖人才中的拔尖人才,偏怪才其实很难有机会。”沈美华说,农村孩子“全才”少,一般悟性好的,都是理科强,但文科如英语、语文,普遍显弱,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是要弱于城市孩子。
“211、985高校的自主招生,现在能玩得起的恐怕只有省会城市或者教育发达县市的少数重点高中。比如北大清华的自主招生,‘隐性门槛’不低,首先学生一定要有学科竞赛高级别的获奖,要不就是学校推荐的全校前几名,即便是杭州老百姓所说的‘前八所’重高里,都不是每所都玩得起的,至于下面的市县区高中,那就更不用说。”杭州一所重高未透露姓名的老师说。
“你说说看,最高学府的审美都如此,奥数能禁得了吗?城里的家长只要稍微‘高瞻远瞩’一点,能不把孩子送去补奥数吗?你看现在杭州,竞赛培训有降温过吗?”这位老师说,农村的孩子,这下倒是真输在起跑线上了,他们的父母和老师,积累学科竞赛奖励资本的意识恐怕没有城里人那么强。”
[出路探讨]
熊丙奇
限定重点大学
招收农村生源学生
比例不低于30%
著名教育专家、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教育是社会公正的调节器。我国农村生源的高考劣势,既不利于教育公平,也不利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严重制约了社会弱势阶层的上升空间。
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在他看来,要扭转农村孩子在高考升学中的劣势,从长远看,需推进基础教育的均衡,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求学的平等机会问题,而当前最有效的做法有二。首先,应像限定重点大学在当地的招生比例(不超过30%)一样,限定重点大学招收的农村生源学生至少不得低于30%。
“这在发达国家的大学中,也是惯常的做法。”他说。
其次,建立重点大学的“全国联考+自主招生”制度,全国各地的考生,不分户籍所在地,都可以报名参加全国重点大学的联考,自主招生高考分别设定对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不同的评价体系,比如在提出统一的申请分数要求基础上,按地区的教育质量、考生的家庭出身,进行多元打分评价,对教育发达地区考生减分,对教育不发达地区考生加分。同时,在进行招生录取时,实行所有学生信息全公开。
他说,事实上,从教育的意义看,大学应更偏爱贫困家庭和农村家庭学生,因为这些孩子得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远弱于经济良好的家庭,大学关注弱势群体,将体现更大的教育价值和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