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令营让哲学找到心甘情愿的门徒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夏令营让哲学找到心甘情愿的门徒

2011-02-25 15:14:01     标签:小升初教育新闻

志愿表上惟一的选项

至今仍有很多人无法理解刘冰的高考志愿,奇怪她为什么不好好挑个热门专业。

连19岁的刘冰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今天非但读了哲学这个“冷门”专业,而且相信今后也“应该一直念哲学”。以前,她认为自己属于那种“绝对不可能选哲学”的学生。

刘冰是南开大学哲学院一年级新生。2010年高考,这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的文科生考了652分,摆在她面前的选项很多。

她的父母——胶州一中的两名教师,为女儿考大学、选专业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们把几乎所有重点大学可能适合的专业及其5年来的录取线,都制成了表格。刘冰要做的就是依据考分从这张表上选择。

她考虑过不少学校。比如,她很想读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但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她也能够毫不费力地考入一些知名大学的金融等“热门”专业。

但最后,她只填了一个志愿:南开大学,哲学。

志愿表上的其他选项都是空白。“这不是一时冲动。”刘冰说。在那时,哲学作为一个专业,已经是她心目中可以排在前面的志愿了。

她对哲学开始产生兴趣是在高考前一年的夏天——2009年暑假,她参加了南开大学设立的第一届“全国中学生哲学夏令营”。

当时,她对哲学谈不上兴趣,也并不知道,哲学夏令营是该校的一个招生实验。父母送她去夏令营的初衷,也只是让她去参观一下南开这样的名校,“感受气氛”,激励她在高中的最后一年发奋努力。

为期一周的哲学夏令营实际上相当于自主招生考试的面试。经过多日的考察,哲学教授们最终从83名中学生中挑出17人,算是面试通过者。刘冰排在第四位。半年后,她又通过了南开的自主招生笔试。综合笔试、面试表现,她获得了自主招生资格。

自主招生规则约定,假如刘冰的成绩达不到南开的录取线,只要在录取线下40分以内,高考第一志愿报考哲学专业,校方就能降格以求。这比通常的自主招生还要“优惠”10分。

哲学夏令营之后,刘冰的一个感受就是,亲戚朋友老师同学口中“神乎其神”的哲学,不怎么神秘了。原来高中政治课上的那册“哲学”,并非哲学的全貌。

以前,与哲学有关的著作对她来说,等于“这是什么玩意儿”,不会主动去读。可“因为是参加过哲学夏令营的人了”,刘冰就找来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随笔集》、《人生论》等作品,发现能读下去,觉得自己“挺厉害的”。

2009年9月,中国青年报以《哲学,在寻找心甘情愿的门徒》为题,报道了南开大学的这个“‘冷门’专业的招生实验”。当时,刘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她计划把哲学列为选项之一。

高三这一年,哲学在刘冰心里的位次仍在上升。到了高考之前,她已经把哲学作为“排在前面的选项”了。

高考之后,哲学成了她的志愿表上惟一的选项。

刘冰的高考成绩比南开的录取线高了两分,没有用到自主招生的“优惠”政策。

就算一个没来也不感到意外

这个普通学生的到来,让南开大学哲学院的老师格外高兴。

院长王新生对记者说,这证明哲学夏令营这种特殊的招生方式,能够招到“心甘情愿的门徒”。

连老系主任、73岁的陈晏清教授也听说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新生。他用“志愿兵”来形容刘冰。

南开哲学院2010级不是没有比刘冰成绩高的学生,但“志愿”入学的不占多数。考虑到近年的情况,每级学生中,有六成左右是“服从调剂”过来的。

与时下热门的专业相比,在哲学等冷门基础学科,“专业思想稳定”是老师们关注的一个特殊问题。王新生和他的同事经常要“做大量工作”,挽留那些要求转专业的学生。在新生家长座谈会上,有的家长劈头就问学生转专业的规定。

“现在人们关心‘术’,不关心‘道’。”王新生苦笑。

通过哲学夏令营,老师们希望招到那些具有专业认同度又具备哲学素质的学生。但夏令营过后,王新生开始担心:从83人中确定的那17个学生,有几个会通过自主招生笔试和高考,最终有几个会真正回来?

他说,自己当时做好了思想准备,就算一个人没来,也不会感到意外。

2010级高考录取后,王新生在50多个学生名单中找到了4个熟悉的名字:刘冰、刘延川、宋靖文、于茂盛——他们都是2009年哲学夏令营的营员。刘延川、宋靖文、于茂盛的高考成绩原本未能达到南开的录取线,但由于具备自主招生资格,幸运地来到了南开。

尤其是刘冰的到来,让王新生感到欣慰。他认为,刘冰没有使用加分就报考了哲学专业,证明哲学夏令营唤起了她对哲学的兴趣。

南开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陈建洪还记得,2010级新生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的是于茂盛,随后是刘冰,她说:“我今天又回来了。”

“有的人是郁闷地来了,他们四位则是‘回来’,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心情很愉快。”陈建洪说。

大学第一个学期过后,刘冰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尽管有外地同学来拜访,形容她居住的地方就像“劳改所”,这让她“挺烦的”。

有不少人建议刘冰辅修另一个专业甚至取得双学位,但她明确地说,自己没有这个打算,已经认定了哲学。她还计划将来读哲学专业的研究生,因为“哲学,如果你只学四年的话,等于没学,它不是工具性的,浮光掠影的”。

2011年寒假,刘冰回山东胶州老家,遇见中学的老师和同学,人们依然好奇她当初的选择。

谈起刘冰的大学生活,大家都说“挺好的”,但她明白他们的潜台词:南开这个学校是挺好的,但你这个专业……

“什么意思大家都清楚。”刘冰说,“我的老师和同学一直不看好我学哲学。”

有人会问她哲学到底学什么,读什么书,将来做什么工作。她的回答基本是一样的:“我觉得这个专业很适合我。”

她说,很多人衡量专业的好坏,是看它“有没有用”,特别是在求职上有没有用。通过找工作的有用性来衡量它,是很片面的。

她强调,包括自己在内的4名夏令营营员,入学后的状态可以用“风生水起”来形容,都挺充实的。

自己的关切比较重要

假如考不上南开哲学,也会在别的学校读哲学,19岁的刘延川早就确立了自己的志愿。在南开大学哲学院,他的外号是“哲学帝”。

刘延川的高考志愿表上也只有南开哲学专业。他的高考成绩是570分,低于南开的录取线,但通过自主招生,他如愿以偿来到了这里。

在沈阳市第一中学读书时,他就被老师和同学“基本上”认为应该以哲学为专业。

他说,自己对哲学的兴趣,就像对足球、电影、音乐、计算机、物理一样,高一就开始涉猎哲学方面的著作。

入学之前,新生们在网上跟学长聊天,咨询大学期间应该注意的问题。侃着侃着,刘延川就跟学长谈起了学术问题。在他入学报到之前,“哲学帝”的外号就不胫而走了。

刘冰挺佩服刘延川。据她观察,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别的同学不一定听懂,但刘延川往往能接得上。

刘延川说,入学以来,很多同学讨论转到所谓的热门专业。他认为,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选专业要最大程度上尊重自己的意愿。一方面是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到是否适合自身素质。“根据我的观察,高考的时候能够明确知道自己兴趣爱好的人,不是很多。”

王新生教授认为,学生发现不了自己的爱好,并且单纯的考试考不出学生的素质,这是现在的教育和高考为人诟病的因素之一。

在陈晏清教授看来,面试比笔试的考察更加准确。比如判断一个博士考生的水平,有时10分钟面试就够了,有人一听就是死记硬背,一追问就“露馅”。

王新生说,哲学夏令营增加了专业学者的话语权,“把关”的权力下移给了更多的老师,老师们通过更充分的观察来了解、选拔学生,因此能做到更加精确。这是它优于普通自主招生面试之处。要想改变教育中的粗放培养,应该从招生上的“精耕细作”开始,选出真正适合的学生。

本报报道之后,南开哲学夏令营的做法在哲学教育界中引起了始料未及的反响。很多同行联系南开哲学院,表示要借鉴南开的做法,在“冷门”的基础学科招生上做一些新的尝试。

2010年暑假,南开大学继续举办了哲学夏令营,报名者更为踊跃,生源的范围也由2009年的北方10个省份扩大到了全国20个省份。与此同时,历史学、药学、医学夏令营也首次举办。南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赵桂敏表示,这种选拔方式,某种程度上更加符合自主招生的本意。

眼下,刘冰计划在下一届哲学夏令营中担任志愿者,告诉后来人自己的感受。

“我觉得学这个专业很舒心。”她对记者说。可她也知道,这种感觉是她没法对人说清、别人也不会理解的。

解释多了,刘冰后来就“懒得解释”了。她习惯了别人得知自己来自哲学专业时,那种带点惊讶的表情。而她在说起这个专业的时候,有种“小自豪”。她说:“自己的关切比较重要。”

点击显示
上一篇:小学没有合法校车 学校要家长选“合法黑车”
下一篇:轮椅教师不屈的脊梁 17年拄双拐行走坐轮椅讲课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