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后,在学习上面临较大的压力,遇到许多困难,尤其是在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需要教师进行有效性的指导,这对学生三年的 中学学习,影响深远,现就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做一简要的总结。
一、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途径
1、渗透指导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结合每一节课课堂教学的目标、课程标准、课型流程以及学生的状况,把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机地融合在课 题教学中,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最主要和最常用的途径。
2、专题指导
主要是指抽出一定的时间,借助特定的场合,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专题讲座。主要有:作业和试卷评讲;学科知识(章、节、单元等的)的总结;学科知 识结构、重点和大型考试考前的复习指导;优秀学生学习方法和经验的介绍。
3、交流指导
教师提供学习方法指导交流的平台,如:班会;某一问题的讨论和方法的归纳总结;学生书面总结予以张贴,以便全班交流。
交流的形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
4、点拨指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方法不当,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作业错误率较高,或者学生在某一方面存在普遍性问题,如审题不仔细、思路不清晰、逻辑混乱、计 算错误、习惯较差等问题,教师需要给予学习方法的具体点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学习高原现象,教师就更需要和学生一道分析 他们学习方法的优劣,明确指出学生在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学习方法。
5、示范指导
对学生学习概念、基本技能、解题步骤和思路,进行具体的示范,便于学生模仿,进行具体运用。
二、学习指导的主要方面
(一)课前预习
1、一般流程。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时,提供主要的步骤和具体要求:了解教材的大概内容与前面已学的知识框架;找出本章或本课内容与前面已学知识的联系,找出所需 的旧知识,并补习此时的知识;找出本课的难点和重点(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重点问题和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用笔划或记入预习笔记。
2、具体的方法:
①扫除障碍法: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通过查阅工具书、资料及请教他人扫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重点以及难点的方法。
②符号圈点法:指导学生预习教材时,用一套能统一的、能代表某方面的理解意义的符号(划线、波浪线、三角等符号),在字、词、句、段上圈点勾画来帮助 预习和加深理解,符号圈点的步骤,即读、想、记三个环节结合进行。
③习题试解法:通过上述步骤,可指导学生提前思考或者通过试解教材(可以是某一节或某一章的)后的思考练习题,初步了解所学内容的概念、题型和基本解 题方法、基本框架,以达到初步理解所学的内容。
④要认真做好预习笔记。指导学生写预习笔记,提供具体的步骤:一是每一课(或每一章节)中的重点结构或提纲、摘要(包括自我练习);二是每一课(或每 一章)中概括的几个紧密联系的主要问题;三是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四是所查资料中有关内容的摘抄,并注明出处;五是预习的主要心得体会。
(二)作业方面
1、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指导他们先做后看书,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独立思考、自检学习效果的作用。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难解题时,还可引起学生对解疑的需 要,促使他们有针对性地去看书,一旦从书中找到解题的思路、做法和答案,便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经验和知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并学会应用知识的方法。
2、对中等生,指导学生边复习边做作业,也就是先看懂书,弄明白道理后再做作业,这样既可以保证独立完成作业,掌握所学知识,又可以提高做作业的速 度。
3、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指导他们先复习所学内容,适当弥补基础方面的欠缺,尽可能的独立完成作业,确有困难,可以向老师、同学、家长寻求帮助,以便顺 利完成作业。
(三)复习总结
1、及时复习法。此种方法指紧随课堂教学,天天都采用的复习方法。复习贵在及时,这是由“先快后慢”的贵忘规律所决定的。这样致使所学的知识的系统 性、完整性受到破坏,时间一长所学的知识就会模糊、忘却,不系统,不理解的知识是最容易忘记的知识。
2、尝试回忆。在复习该课内容前,要求学生关上书本,独立地把老师课上所讲的内容回忆一遍,其好处有以下三点:第一、能及时检查听课效果,以促使自己 积极进取、聚精会神地把课听好。第二、有得于动脑习惯的养成,并能增强、提高个人的记忆效果。第三、能更明确复习的针对性。
3、复习教科书。要求学生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第一、圈点勾划。在复习时,把课堂学习中新出现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等重点部分,或容易忽略的要点部分,用红色笔勾划出来。第二、提要。在书页的 空白处,用少量文字,把书的重要内容和知识结构简单地概括出来。第三、学习心得、思维活动记录。在书页的空白处或者另附纸张,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自己的 学习心得和思维活动。
4、阅读参考书复习法。在学生进行阅读参考书进行复习总结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步骤:一是要围绕课本的内容和教师讲课的中心去阅读。二是 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好的参考书。三是、要强调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后看参考书。四是对阅读参考书的心得体会,或者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进行适当的记录和 摘抄。
5、章节复习法。通常,学完某一章、节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结,概述全章、全节的主要内容,理清思路,形成一个清晰、简明的内容脉络,心理上形成定 势。学生在课后进行不断复习,加深巩固。小结复习法也存在局限性。章节内容较少,篇幅较短,小结困难,章节过多、过细,缺乏系统性、逻辑性,造成杂乱无章 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学习失去兴趣等等。
6、系统循环复习法。此方法循环往复,不断重复,加深理解与记忆的一种复习方法,这种方法可用于固定内容的复习,也适用于累加知识的复习。指导学生多 次复习一章、一单元或一本书的内容,要求学生每次复习都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而是螺旋式上升,对所学内容不断有新收获、感悟、体验。学了第一节,及时复 习;学过第二节,再将第一、二节的内容全部复习一遍,如此类推,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提高熟练程度。
(四)课后反思总结
1、整理课堂笔记。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主要包括:一是补。补上该记而没记的内容,使知识系统化。二是正。更正课堂记录不太准确,用词不当,深度不够的地方。 三是添。添上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评价等。
2、练后反思的习惯。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完成作业方面指导时,着重强调做完作业和题目并非大功告成,重要的在于将知识引申、扩展、深化,指出反思是解题之后的重要环节,进行 有意识的训练。提出具体要求,主要帮助学生从五个层次反思:一是怎样做出来的?想解题采用的方法;二是为什么这样做?想解题依据的原理;三是为什么想到这 种方法?想解题的思路;四是有无其它方法?哪种方法更好?想多种途径,培养求异思维;五是能否变通一下而变成另一习题?想一题多变,促使思维发散。
3、错题记录本。
指导学生将每科的错题用一个专门的作业本进行记录,分析错题的原因,属于那一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补救和训练,查漏补缺;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系统和拓展 性地复习这部分知识,周末统计错题的数量,与上一周相比,其数量和内容有那些不同。同时,错题本还可以作为重要考试的主要复习内容之一。
4、指导学生学会自己留作业。
作业内容因人而异,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自己有了较好的习惯,一部分同学基础已较牢固,就没有必要非写教师布置的作业, 而应根据自己的情况,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
三、自我调控策略运用的指导
1、自我评价。在学习活动中有意对自己学习成效的检查与评价。如,“我检查了自己的作业,没有出现错误”,或者“我复查了数学作业,发现有三道题有错 误”。
2、组织和转换对学习材料的重新组合和安排。如“我在写作文之前先列一个提纲”。
3、目标确定和计划制定,即确定自己的学业目标,以及对与这些目标有关的程序、时间的计划和安排、具体行动。如“考试之前我制定一个相关的复习计 划”。
4、寻求知识,即完成作业时,努力寻求与任务有关的知识。我在动笔之前,先去图书馆或者网上查找尽可能多的、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5、记录与监督,即自己动手记录课堂讨论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如“我记录小组讨论或其他同学发言、教师评价的要点、我自己动手建立自己的错题记录本或 错别字表”。
6、安排环境,自己选择环境或安排学习环境,以利于学习能够顺利进行。“做作业时有意识地调控自己,避开容易使自己分心的事”、“做作业时不一心二 用,或者听收音机、CD、mp3,集中精力做作业或者预复习”。
7、自我结果预测,对自己学习成败所可能得到的奖惩进行想象和安排。如“考得好我就与几个好朋友出去玩”。
8、练习和记忆,通过多种途径、方法的练习记住学习材料。
9、寻求社会帮助,主动寻求同伴、教师的帮助。
四、检查反馈再指导
(一)检查
1、途径
1)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和发言、课堂练习等方面。
2)学生的作业、试卷、练习册等。
3)其他学科教师的反映、同班同学的看法。
4)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描述和反应。
2、内容
1)学生对本学科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分为五个方面:还没有基本掌握、基本掌握、完全掌握、熟练掌握、达到自动化的水平。
2)学习策略方面。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学习了策略,具体掌握了那些学习策略,以及根据学科的不同进行适当的分类。
(二)反馈
1、反馈内容。对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现状,如学习方法掌握的程度、种类,以及存在的问题、阶段性努力的方向进行反馈。
2、反馈途径。
1)课堂教学。
2)学生的作业、练习和试卷。
3)本班其它学科教师的评价和班上同学的看法。
4)家长对学生在家学习情况的描述和学习方法的评价。
(三)再指导
1、总结。根据学生现阶段学习方法的情况,通过指导,使学生基本明确自己现在的学习方法的现状,正确对待这方面的优势和不足,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总 结,制定出相应的计划和具体的措施,以及学科学习方法的细化。
2、提升。在此基础上,学习方法的熟练程度,上升到策略水平,技能的自动化程度,进而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3、自我调控策略的构建和运用。
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可适当地指导和帮助建立起自己的自我调控策略,在日常学习中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既可以是部分地运用,也可以是较为完整和系统地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