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力?
智力原本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但对于什么是智力的准确解释,至今没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定义。
早期的心理学认为,智力是认识世界和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即个体对客观事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有目的地行为和有效地处理周围事物的综合能力,也是各种才能的总和。近二三十年来,心理学家们对智力又提出了一些新观念,概括而言,智力不是单因素的、不是只用一种分数就可表达的能力,也不是几种因素的简单叠加,而是分层次的、多元化的能力,包含一般的能力也包含与特定认知相关的能力。一般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分析判断力、应变能力,特定能力如言语-语言、音乐、身体运动、逻辑数理、视觉空间等,而且这些智力因素不仅涉及个体最初的内在能力,也涉及与经验和环境有关的能力。
什么是智商?
智商(IQ)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Quotient)的简称,这是衡量智力一种方法,可以用智力年龄计算,也可以用离差智商表示,前者计算方法由于其局限性已经很少用,后者是目前最常用的方法,它是将一个人的智力测验分数与同年龄组的平均分数比较。为了评定的标准化,一些智力测验规定一个常态人群的平均智商为100,50%左右的人在100上下的水平,超常和低常人的比例都一样很低。
不利家庭因素影响智力
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个体实践等。先天的遗传因素是智力发展的前提,在智力发展中起到一半或更多程度的作用。有研究表明,亲生父母与生活在一起的亲生子女,智力相关系数为0.5;养父母与养子女的智力相关系数为0.3;无血缘关系在同一环境中长大者的智力相关系数为0.2。
从受精到出生后的任何影响脑发育的生物学因素,都会影响智力。良好的环境和充分合理的营养有利于脑发育,而若胎儿期遇到病毒感染、父母酗酒、某些药物、宫内窒息、孕母营养不良等,或出生后发生能引起脑损伤的疾病、创伤(如:脑炎,癫痫,长时间昏迷等),都会影响智力的发展。
此外,后天的教育因素对脑发育也至关重要。即使在现代城市家庭,一些不利的家庭因素也会影响儿童智力某些方面的发展,如大部分时间将年幼的孩子放在电视前,忽视与孩子的人际互动,或过于溺爱孩子,什么都由大人代劳等。
智力发展可能不平衡
智商对学习的关系较为密切。一般而言,高智商的儿童有较强的求知欲,好问、思维敏捷、理解快,为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打下基础。但高智商不一定有高成绩,如果本人不刻苦努力或缺乏必要的受教育条件和实践,也仍然不能取得好成绩。而那些智商并不高但勤奋努力的人,仍有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和高工作成就。
智力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因此,智力的发展可能是不平衡的。有些儿童,在某方面的智商很高而在某方面则处于弱势,如数学成绩很好但语文成绩差,抽象思维能力很强但形象思维能力弱,有的人思维敏捷但却笨手笨脚。
目前的学校教育,对智商的要求主要是发挥言语-语言能力,这对智商均衡发展较好或该方面能力强的学生有利,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对于操作能力好而言语能力弱的学生则往往导致学习困难,但后者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或成人后在工作中找到合适的岗位,则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骄人的成绩。
不要随便给孩子查智商
不建议随意给孩子查智商。智商测定主要用于医学诊断、教育评估和一些心理学研究中,起到辅助医疗诊断、确定教育目标以及评估干预、治疗效果和特殊教育效果的作用。如:孩子的心理行为现象是否与智能发育落后或超前有关;是否存在特定性学校学习技能障碍;疾病是否给大脑认知造成了影响;在教育中是否需要因孩子的智能发展水平给予特殊的教育等。盲目的智商测定,如果处理方式不当,不论测出的智商结果高或低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智力不等同于能力。两者密切联系但也有区别。智力更偏向认知范畴,与先天因素关系更密切。能力偏于实践活动,与后天培养和实践的关系更密切。但智力是能力发展的基本条件,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
仅凭一个智商分数不能判断是否智能发育落后。智能发育落后除了智商,还有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低下等原因。所以除了智商测定还需要对社会生活适应能力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