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那些天,孩子起了个网名叫“笑熬浆糊”,闲来我就跟大家一起来聊聊我跟孩子“笑熬浆糊”的故事吧······
时间转到一学期前的期末考试后:孩子的辅导老师建议他试下学校的特训班考试,说是经过培训就有希望考取省内那些名校。说实话,一开始我只是抱着把孩子“拉出去遛遛”的想法,当时参加考试的学生有200名左右,特训班只录取前30名进行培训。考试完毕,孩子说题目好难啊!竟然有一道数学应用没做出来,我当时就感觉算了吧!谁知道,没过几天学校通知孩子被录取特训班了,我问了下分数,“才”176分(原来以为三科满分300),心里开始起起落落,犹豫着是否该继续小升初下去?最后还是决定让孩子拼一下。总不能连这点勇气都没有了吧?
来到培训班报名才知道孩子成绩很不错,满分200,176分竟然考取了第一名。这个结果为我跟孩子点亮了第一盏前进的明灯。
在优越感的驱使下孩子也是倍加努力,成绩一直保持前茅。我们跟每个小升初的同学都一样的承受了煎熬,磨难:每天早出晚归奔波于学校跟培训班之间,就像接力赛一样;半年来没有一顿正点的晚餐,其中细节令人心酸......
小升初考试不止是考孩子的能力,也跟大人们的信息量有很大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我到现在依旧感觉耿耿于怀--为什么没有把3个科目分2-3个培训学校来报呢?别的孩子都考了8,9个学校,我们才考了4个,以至于可选择面会窄一些。
虽然这样,4所学校我们考取了3所,孩子的能力还是值得肯定的,掌声跟鲜花为孩子点燃了第二盏明灯。
我开始思考跟抉择: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反复分析,取舍。可谓是艰难的抉择啊!我们不敢丝毫懈怠跟马虎,甚至迫不得已让孩子“脚踏两条船”!
结果就像猴子掰玉米,无论你掰下的是8个,9个,还是2个,3个,最后揣在怀里的只有一个。
孩子的婶婶问他:“这几个学校你想去哪里啊?”孩子回答:“不知道,问我妈。”还算是睿智的回答,看来我的辛苦没有白费,在孩子心里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呀!(偶不是专权啊)
虽然只考了4所学校,但因为报名,考试,缴费等往返于郑州的路程就达3趟,新乡8趟,真是劳神伤财啊!在这里向小升初的家长们表示致敬!
孩子一定要去郑州,郑中就是我们的归宿了。有了目标就有了动力。
孩子开始为新的旅途做铺垫,在我的说服下同意恶补功课。郑州,我们来了!郑中!我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