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正是小升初的冲刺阶段,面临毕业的学生和家长都像在进行一场长期的战斗,而这场战斗不仅让学生沾染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更让家长增添了不少忧愁与无奈——
小欣是北京市丰台区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成绩不错。早在去年,他感觉像是已经进入小升初的冲刺状态似的,每个周末都要去上奥数班、英语班、艺术辅导班,连寒暑假也要上辅导课。这些班都是由母亲林女士为他报的,原因则是小升初就近划片的学校很一般,报班增强竞争力后就能读所好中学。
和小欣一样,大部分经历过小升初的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心理压力,而其父母的压力则要比孩子大得多。
升学成为一家人的战斗
为了让女儿能顺利进入到心目中的好学校,林女士密切关注着小升初的一举一动,“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小升初的信息都要细心地保存下来,以备不时之需。”
“每年春暖花开时,‘小升初综合症’就会发作。”一些家长自嘲像患上了“小升初综合症”。他们总觉得自家孩子报的班少,不厌其烦地去问别人“您家孩子都报了什么班”。
成都市成华实验小学对716名小学高段学生和家长进行的“小升初心理压力”专项调查显示:80%的学生和家长称对小升初“有压力”,40%的称压力“非常大”;8%的家长从一、二年级开始准备孩子升学,21%的家长从三、四年级开始准备;64%的家长强烈要求学校给予大量的小升初信息,而不是疏导孩子的压力……
参与调查的心理健康老师李涛介绍,每到六年级,特别是六年级下学期,不少学生和家长都被“读什么样的初中”、“怎么样进入理想的初中”等问题困扰。很多家长给学生很大的压力,让孩子参加各种补习班,很多学生也表示压力太大,甚至因此引发家庭矛盾。
孩子有了不该有的成熟
“我们的命运就被一次派位决定了,如果班上第一名被派到一个差学校,倒数第一进了四中,那多讽刺啊。而考试是最公平的,不像现在,成绩、关系、票子一个都不能少……”
当看到儿子小昊这样的文字时,小昊的爸爸诧异地表示,孩子的这番评价完全是他平时从大人谈话、同学的交流中自己总结出来的。
小昊如今已是海淀区某知名中学的一名初中生,上面这段话是他小学毕业那年写的。直到今日,小昊以“传说中的天才”的网名发表了《大话小升初》日记,用世界大战来形容小升初紧张的气氛,语言生动而幽默,受到很多网民的热捧。
北京市一位小学班主任李老师说,小昊的日记他看过一部分,其中所描写的上辅导班、为小升初奔走忙碌的遭遇既真实也很普遍。在李老师所带的班级里,几乎每个孩子都参加了课外辅导班,甚至一些四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提前为小升初做准备。“他们本该是最天真无邪的,但在升学的压力下却有了这个年龄不该有的成熟。”李老师无奈地说。
而更让李老师担忧的是,小升初过程中一些不好的行为正被孩子们悄然接受,“有钱就能上一所好学校、弄一些虚假的获奖证书,这些已经是学生知道的秘密了。”李老师还担忧,部分学生竟以此为“荣”:“他们会以此来炫耀,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影响一代学生健康成长
清华大学出版社王晶研究员长期从事儿童教育研究,她主张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可是,当她遇到小升初这个具体事情时,也开始矛盾了,“尤其是听到周围那些亲历了小升初的家长讲述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小升初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如果单纯告诉学生家长,还孩子快乐童年,自己良心都过不去。”
“小升初,已经不仅仅是学生的升学问题,它已经影响到一代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其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沉重的心理负担。”王晶研究员说。
一位没考上北京八中的女生在网上留言:“看着那些平常不如我,或者和我齐头并进的同学都在小升初的战役中有了完美的归宿,我的心中充满了不安,是不甘心吗?凭什么他们都可以进到他们想进的学校,而我不能?”而她更是将小升初归结为“一场大人们之间的游戏,孩子们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