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5日—17日,是广州小学招生的报名时间。市内部分学校,招生报名秩序井然,但记者也看到,不少家长本来是信心满怀进校,但不久又失望离开。他们是外来务工人员,希望自己的子女入读公办学校。虽然今年广州市内各区的招生政策中,都明确提到积极稳妥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但至今仍未有具体的措施公布。
今年2月初,广州市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优秀外来工入户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规定来穗外来务工者居住半年其子女可申请公办学校义务教育。这一消息在外来工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随即,广州市教育局在2010年全市中小学招生工作会议上提到,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下放到各区县,由各区县出台相关政策。
记者搜集了今年4月份,广州市各区先后公布的小学招生政策发现,“积极稳妥地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保证流动人口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句话大同小异地出现在各区向媒体公布的文件中。但当记者进一步追问具体措施时,各区教育局均秘而不宣。
据悉,近年来,随着老城区人口老化,加之旧城改造,人口不断地外迁,不少区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境。像越秀区2009年的一年级新生则比当年毕业的学生少了8000多人。尽管如此,生源的缺口不足以满足广州将近40万外来工子女的入学需求。
据知情人士透露,目前部分区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上,暗地里是定出了“门槛”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农村户口”。“以广州这么庞大的外来工子女群体,想一下子解决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逐步解决”。该知情人表示,农村户口的外来工在广州并不多,而且这个群体一般也没有能力把子女留在身边,因此入学需求并不大。很多城镇户口的外来工子女入学才是问题的最大压力所在。
■外来工心声
我们每年纳了不少税却享受不到教育资源
昨日下午,卢女士一家五口齐齐出动到金沙洲小学为6岁的二女儿申请小学学位。下午4点,刚带孩子面试完,走出校门时她显得并不轻松。
“面试只是第一关,能不能申请到学位还很难说,主要因为我们是广西人,没有广州户口,”卢女士说,“刚才面试的时候虽然说不用交赞助费,但是又说学位很紧张,要优先广州本地户口的小朋友,然后就了解了一下我们的家庭收入情况,要我们找一个熟人推荐一下,下次再谈,”卢女士老公认为这是校方很明确的暗示,并且也准备好一笔赞助费等着换一个学位。卢女士叹气,“我们每年给广州纳不少税,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公平地享受这个城市的教育资源,在广州供三个孩子上学,成本太高了。”
而在越秀区市一级学校海珠中路小学,负责报名咨询的老师告诉记者,非地段生除了需要准备好材料,带小朋友来面试以外,还须缴纳3万元的捐资助学款。在回答记者“是不是有了这些就一定能录取”的问题时,这位老师表示不能确定,“要先带小朋友来面试了才知道。”
解决外来工子女入读广州公办学校问题,先“优待”农村兄弟?
目前部分区在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问题上,暗地里是定出了“门槛”的,前提是必须拥有“农村户口”。农村户口的外来工在广州并不多,而且这个群体一般也无能力把子女留在身边。广州这么庞大的外来工子女群体,想一下子解决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逐步解决。
■重点关注
[体育东小学]珠江新城开分校迎新生
天河区又一所名校进驻珠江新城。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体育东路小学珠江新城校区,看到在新校区门前贴出的接受报名地段范围是:珠江新城黄埔大道以南、临江大道以北、冼村路以东、猎德大道以西范围(冼村、猎德村除外)。今年,该校区计划招收2个班。
自从天河中学作为珠江新城首所示范性高中进驻以来,珠江新城不断开设名校分校区,2008年先烈东路小学开设珠江新城分校,2010年,体育东路小学也进驻到此。近几年内,还将有10所中小学陆续建成。有知情人士透露,天河区有意将该区重点名校在珠江新城开设分校,不久的将来,珠江新城或许会变成“名校城”。
[东风东小学] 4-6年级就读天伦校区
东风东路小学将新增天伦校区,形成一校四门的局面。据悉,东风东路小学的登记范围是农林社区、锦城花园、金色家园、东风广场、天河路9、11、17、21-33(单号)、39、41、45、47(含润粤大厦、君汇世家)。
新增的地段生是否还要挤在老校读书呢?据该校一名知情老师透露,目前润粤大厦旁边在建的天伦校区为属于君汇世家楼盘的配套设施,学校主要名额为君汇世家楼盘户主所有。“今年9月份肯定可以投入使用”,初步计划为一年级到三年级在东风广场校区读,四到六年级在天伦校区读。
[林和小学]新学期何处上课仍未知
盛传要并入华阳小学的林和小学依然打开大门接受地段生报名。周边林和村的拆迁已基本完工,林和小学依然保持旧貌。昨天到林和小学报名的家长和学生不算很多,但不少家长都表达了类似的疑惑:随着林和村改建,林和小学最后是否真的要并入华阳小学?是不是原就读林和小学的地段生源,同样并入华阳小学?校方的回答有点含糊,具体新学期在哪里上课现在不能回答,还要家长等通知。
由于拆迁搬到了别处居住的家长,昨天也有部分人赶来报名,结果被告知,只接受地段生报名,其他非地段生和外来工还是被“请”到了其他学校去“咨询”。孟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今年都报不上借读生的话,以后就更难了,林和村规划建那么多高楼大厦,入住人口估计达到10万人,附近就那么一两所学校,更加难以有空余的学位接收外来工子女入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