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门三令五申,义务教育阶段禁止补课,基础教育阶段禁止收费补课。然而一些学校为创收,不少学生“被自愿”交钱补课。近日广东省梅州市数百名高一学生又发来联名投诉信,抗议学校的违规补课行为。
数百名学生给媒体发来联名投诉信,抗议学校补课。与此前学生网友号召成立“反补课学生联盟”一样,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但在“被自愿补课”的现实面前,无论是抗议补课还是“反补课联盟”都显得弱不禁风。教育部门发布“禁补令”,要求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本是希望给学生减负,还给孩子一个完整假期,丰富假期生活。可学校与老师为何对“禁补令”不领情?
对于禁止补课的问题,《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早有规定,教育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此三令五申。但一个尴尬的现实是:禁补令年年发布,但假期补课涛声依旧。因为在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学习成绩是一名普通学生升学的通行证:考试成绩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学生的前途和命运,而且也是老师身上一道难以摆脱的紧箍咒。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是教育部门对学校,学校对老师,家长对学校进行评价不可或缺的硬指标。学校不补课抓学生成绩,行吗?
不可否认,“禁补令”难落实有学校与老师追求补课经济的因素;假期补课成为教育禁区以后,慑于“禁补令”的威严,尽管有的学校、老师不直接在校园内补课。但学校与老师仍然可以采取变通的手法在校外开设补习班、兴趣班、培优班。教育部门查处起来不容易。有教育专家感慨说:当前补课泛滥,一方面,牵涉的教师太多,已经有点“法不责众”的味道。另一方面,在考分决定一切的现实下,即使教师不想补,家长也要追着补。
在我看来,教育部门不仅要下达“禁补令”,而更应落实“禁补令”。教育部门既要回应学生投诉,深入一线查处违规补课的学校与教师。也应反思当下的现实教育语境。如果政府推进教育公平动了真格,改革教育评价手段、淡化成绩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营造公平、宽松的教育环境。应试教育氛围逐步被素质教育、公平教育理念取代,不仅学生课业负担会减轻,假期补课也会逐步失去赖以生存的现实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