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某小学四年级学生杨元元(化名)因为期末考试语数英总成绩排名班级第三,收到父亲一份物质奖励一辆价值30余万元的宝马MINI车。广州市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周,因为高考分数超过一本线20分,也被家长重奖一块价值不菲的钻石名表。据记者了解,随着中高考放榜,家长用名车、名表、笔记本电脑、出国旅游、乃至大额现金等物质奖励,来犒劳孩子取得好成绩的现象随处可见。对此,教育专家认为,父母希望孩子成绩优秀、勤奋好学的愿望是好的,但是过度的物质刺激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错觉。
现象1
宝马激励小学生“冲前三”
杨元元所在的小学的校长戴老师告诉记者,杨元元这个女孩很聪明,但是因为粗心大意,考试成绩总在班级10名左右徘徊。为此,她的父亲杨先生在本学期的期末考试前激励孩子说:“只要你能冲到班级前三名,我就奖励你一辆车。”考试结束后,杨元元果然拿到了全班第三的好成绩,而且数学成绩100分,名列全年级第一。“杨先生知道后,喜出望外,立即以杨元元的名义购买了一辆价值30余万元的宝马车。”戴老师透露,放假之前已经看到司机用这辆全新的宝马MINI车接送杨元元上学。
“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叮嘱杨元元的班主任,尽量引导班上的同学正确看待家长奖励宝马车的事情。”戴老师表示,作为一所知名寄宿制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家庭条件都比较好,每周五和周日下午到学校接送孩子的名车很多,因此并没有太多同学关注杨元元的宝马MINI。据记者了解,目前小学生家长在考试后奖励孩子旅游或电脑等现象已经越来越常见,而奖励汽车算是其中的极端案例。
现象2
高考放榜奖励钻石手表
和杨元元是在重奖“刺激”下成绩有所提高不同,某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小周是在成绩公布后才得知父母为她准备了价值不菲的钻石手表。小周的父亲透露,他们一家是从外地来广州的新广州人,他从事物流生意,夫妻俩平时工作一直很忙,没什么时间照顾孩子。“送她手表一方面是奖励,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补偿“的心理。”周先生告诉记者,高考成绩公布之后,他女儿班上很多同学也得到了家长不同程度的物质奖励。
“有的孩子准备留在省内读书,父母就奖励车,方便孩子常回家看看;有的孩子准备报考外地高校,父母就奖励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的通讯工具。因为小周和她的同学都是高三毕业生,已经离校了,我们也没有特别关注。但近几年,家长对孩子取得好成绩的物质奖励的确在逐步”升级“。”小周的班主任李老师表示,学校对此一方面特别加强对在校学生的教育引导,让同学们不要进行物质上的攀比,另一方面则是要求知道情况的老师严守个人隐私,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市民
给普通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奖宝马”的影响已经远远超过她所在的班级,甚至是学校的范围了。我认为这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杨元元家的邻居胡女士同样有一个10岁的孩子正在读小学四年级,她表示对邻居家的教育方式非常不理解。“现在有很多普通家庭还仅仅是维持温饱,而富人的孩子一次考试就可获得数十万的名车,这让孩子们如何看待社会的公正和公平,又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胡女士认为,如此“炫富”的重奖,对孩子百害而无一利。
此外,记者还采访了不少考入重点高中、名牌大学的考生家长,绝大多数家长表示会量力而行地给予孩子好成绩一定的物质奖励,但是如果自己家庭没有能力,也不会一掷千金地“重奖”。
越秀区一位家长李先生表示,他准备花费1万~2万元奖励考上示范性高中的儿子到西藏旅游。“即使有能力支付名车、名表的奖励,我也不希望孩子通过一次考试就成为”百万富翁“,这会让孩子觉得获得财富仅是举手之劳。而当这些年轻的”百万富翁“真正步入社会、靠自己的能力打拼挣钱生存时,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实际应对能力会跟普通孩子有很大差距。”李先生认为,重奖不会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带来多少动力,反而会带来烦恼甚至束缚。
专家
物质鼓励应有度
针对很多家长利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学习的现象,广州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专家周诗其教授指出,父母鼓励孩子认真学习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家长可能不知道,物质刺激久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读书就是为了奖励“的错觉。尤其是小学生,更是很难正确看待父母的高额物质奖励。此外,高额物质奖励还会滋长孩子的虚荣心和攀比心。”周教授分析说,如果孩子小小年纪就觉得自己在家里房子、车子都有了,没有其他追求,那他们就不肯认真读书、奋斗了。“这种情况下,家长的重奖与教育的初衷南辕北辙,结果也肯定适得其反。因此,家长对好成绩的物质奖励应该合理有度。”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广州市第109中学校长张仲庆则提醒家长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二者缺一不可。对于孩子取得的好成绩,家长除了对孩子肯定、鼓励之外,还要帮助孩子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精神上的境界。“精神引导一直是家庭教育的难题,但是,家长如果习惯用物质来鼓励孩子,这种做法长远来看肯定是会产生局限性。”
记者观察
精神鼓励
胜于物质奖励
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可是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成绩还是一贯的“关心”。从小升初到中高考,好成绩换来的物质奖励源源不绝。然而,如果孩子们认真学习的动力是源自于物质奖励,那么如果有一天孩子对物质乏味了,或者家长不能支付更高额的奖金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又从何而来呢?
如果获班级前三名就要奖励宝马,那么将来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名牌大学,是不是还要奖励别墅、股份和公司呢?当然,我丝毫不怀疑家长们的经济能力,但我却要说,这种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百害而无一利。
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奖励,不能只是满足他们一时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培养学习的兴趣。很多时候,一句表扬的话,不需要家长经济上的支出,可它取得的效果比金钱或者物质奖励来得持久、深沉。有的家长说,孩子在学校得到老师表扬之后,回到家比吃了“肯德基”还高兴。其实这就是孩子心理需求的一种满足的表现,所谓的“赏识教育”,也就是利用了孩子这种心理。一旦孩子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就成了他们很自觉很快乐的事情。
一句表扬的话,对孩子产生的效果比高额物质奖励来得深沉、持久,家长们不妨多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