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痛,不仅是文化的延伸,也是全民思考的难题。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深圳在行政体制改革、公务员升职改革上,都作出最新尝试。那么在教育改革上是否也先行先试,为全国创造经验?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这四方面是教育的困局所在。那么怎样探索新的路径?
把“学习”狭隘地理解为读书、考试,是需要急需改变的教育观。学习是一种过程,一种生活方式,所要学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诚实的品格、面对困境的能力、自立自学的方法。那么深圳可否在学校教育上加以改革,从“有教无学”转向“以学为主”,率先把中考分解到各个学期?
在学习内容上,是否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把现在进行式的社会、文化、热点问题纳入教学当中,而摆脱标准课程的束缚?
为减少学生的厌学情绪,发现学生的潜力和兴趣所在,深圳是否借鉴国外课程设置经验,把课目扩展到几十门,尤其把与深圳未来发展密切相关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为未来储备人才,比如设计、电影、媒体、网络技术、环境、法律、全球学等等。学生有了广泛的选择,就能找到适合其兴奋点的课程。
大力减少死记硬背考题,增强分析、思辨和创新类考题,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任何一个国家的中小学生,都不可能不考试,但考试的形式和方法却千差万别。我们应认识到,学生对考试的恐慌和厌恶,不是取消考试的理由,却是改变考试方法的警钟。有标准答案的考试,把学生和老师都逼往被动学习的境地,造就出的是不识人间烟火的“独书人”。
拓宽课程设置和改革考试方式,是教育改革中最为关键的两项,这样不仅拯救了孩子,也拯救了我们所有人。当孩子们有按照兴趣和特长的课程选择时,当学生和老师不被标准答案所烦躁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喷涌出来。家长不必担心孩子厌学,不必花钱请家教,他们会自己找机会去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