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学位缺口提醒“民生政策”不要跑偏了_小升初-查字典小升初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关键词

幼儿园学位缺口提醒“民生政策”不要跑偏了

2010-06-10 13:05:50     标签:小升初资讯

不同于以往的璀璨,今天报端有一个特殊的深圳夜景触目惊心:6月8日凌晨,为了争学位在华富幼儿园门口打地铺通宵排队的老人们。这个场景无声诉说的是深圳后三十年发展的根本落脚点——民生幸福的“盛世危言”。

市“两会”后,“民生”话题照例又成为官方许诺、媒体宣传及市民呼声的焦点。什么是民生?即指民众的生存、生活和生长所需种种。民生是城市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对于一个以“民生幸福”为宣言的城市来说,民生问题尤其是教育的投入容不得半点叶公好龙。

中国人的繁衍习俗有着传统的规律,这不是什么难以预料的突发事件。市卫生和人口计生委、市妇儿工作委对新生儿也有定期的统计报告,并不缺乏数据上的趋势判断。为什么面对“金猪宝宝”、“奥运宝宝”的小小“出生潮”,就表现出缺床位缺学位的窘状?全市7万多幼儿园学位缺口为何应对无方?是因为领导不重视?仅今年两会就有许市长就相关建议现场批复;是因为资金不够?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就表示将市级财政80%投入民生;是因为社会不关注?早在2006年就有人大代表和媒体反映幼儿园学位少、收费高的问题,07年也有过排队抢学位的现象。到如今,有关学前教育的话题更是广受代表委员和市民网民的批评,舆论不可谓不关切。为什么政府每年宣称的财政高比例投入民生领域,往往到了要用时,民生产品设施就供不应求?

民生工程,以往多偏重于修桥造路,治水建房之类看得见的土木之功。而当一座城市日渐繁衍,孕育出新生代后,生活环境、教育资源顺理成章成为城市民生需求的重要部分。无论是高等、中等、初等还是学前教育,资源稀缺如果任其愈演愈烈,将不仅成为民怨之地,更会成为抑制城市竞争力提升的短板。

此前,或许是因为教育规划缺乏前瞻性(深圳最后一家市级公办幼儿园1996年建,03年后基本不再投入),或许是因为公共投资缺乏明确倾向(深圳千所幼儿园公办只占7%),或许还有其他什么显见隐现的原因,深圳教育资源尤其是学前教育资源的供不应求,成为制约民生福利增长的隐患。今后,深圳“要用经济增长创造的财富去解决民生问题”,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开始加大投入,排除隐患!

相对于其他一线城市,深圳的人才劣势一直让全市人民痛感心酸。因此,站在特区成立三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市委、市政政府连续颁布吸引人才的政策,颇显气魄。但是,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时创办南方科大,引进港大;在高中学位急火燃眉时许诺 “5年解决”,这种疲于应付的战术性修补,在全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缺乏合理战略性安排的情况下,可能只是刻舟求剑。

在本市教育资源短缺,人才生产水平较低的背景下,再搬出特区初创时急功近利的吸血式人才政策,效果有待观察,合理性更需检讨——三十年间,为何自身没有形成可观的人才生产能力?

在投资环境日益扁平,特区光环逐渐消退之时,不从基础教育着手改善人才培养体系,不从市民家园意识着手提升民生福利,一味指望人才移民的辉煌再现,客气地说是南辕北辙,说不好听是为渊驱鱼。要知道,三十年后的今天,内地人才的生存成长环境已极大改善,“孔雀北归”的难题更应该学习上海等地的经验,从市民生存环境,发展空间和情感归属上求解!

谁无儿女?如果一个人才住进政府提供的安居房后,发现子女连幼儿园都上不了,还会选择留下吗?如果一个政府连新生代的就学问题都无法解决,那功劳簿上巨大的GDP数字、膨胀的财政收入和人均投入40万元到哪去了?如果一座城市连孩子们的求知欲望都不能够满足,这座城市如何能够接纳人才、留住人才?如果一个社会不能让居住者对其未来,对其下一代充满信心和安心,这个社会如何生根长叶,蔚成家园?

1983年,梁湘对深圳大学初创者罗征启说:“我们拿出钱,拨出地,请你们生产人才!” 一晃27年过去了,深圳人还在为幼儿园学位通宵排队。

点击显示
上一篇:抽签争“学位” 幼儿难入园
下一篇:初中学位划分何以舍近求远?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