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上海奥数网8月13日: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这也印证了传统家访的不可或缺性。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通讯手段的日益发达,确实给登门式家访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家访究竟要以怎样的方式继续走下去,才能真正达到电话、网络渠道所不能比拟的家校互动成果,彻底脱掉“多此一举”的帽子。我们特别邀请到校长、班主任和家长“三元会师”,先来一次“纸上家访”。
进行时
起始年级已陆续展开新生家访
离开学还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幼儿园、小学、初高中的不少教师,尤其是起始年级的班主任都已经各就各位,陆续展开了新生家访工作。
小学:要求起始年级全覆盖
一般来说,对于年龄越小的学生来说,家校互动的重要性就被体现得越为明显。浦东新区竹园小学校长田荣俊坦言,学校要求起始年级的班主任家访率达到100%,即在一年级新生中“全覆盖”。而非起始年级中,对于需要重点关注的学生,也要求老师及时去学生家中去了解情况,加强家校互动。
田荣俊表示,家庭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家访是教师全方位了解学生及其家庭的好机会,通过家访能掌握到包括学生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所思所想等在内的第一手资料,且更为直观,能为之后教师制定个性化教学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尤其是刚升入小学或中学的学生,对于教师和同学等都很陌生,可能会产生一些惧怕、担心等负面情绪。在开学第一天,教师又不可能做到和每一个孩子交流,而事先做好家访,就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还有些孩子面临着幼小衔接,老师在家访时就会告知家长小学的作息时间、活动安排、具体餐饮、和幼儿园生活的区别等,并指导家长慢慢调整孩子的生活规律,帮助家长调整孩子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疏导,逐步与学校“接轨”,降低孩子发生“开学综合征”的可能。这样的家访,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学校的关心,也令家长很放心。
初高中:根据实际情况先跑掉1/3-1/2
新华初级中学名誉校长陆继椿表示,学校从8月20日起即开始新生军训,因此在开学前,教师可能来不及一一对所有的新生家庭登门造访。这种情况下,教师就会根据实际需求,采取“掐两头”的方式先访掉一批。
所谓“掐两头”,即选出入学成绩比较拔尖或者有一些特殊才能和才艺的学生,以及学习相对比较落后,个别学科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有明显偏科)或家庭存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先进行家访。这绝非是要将学生根据成绩划分为三六九等,而是基于了解班级学生的大致情况、遴选班干部、与存在困难或特殊情况的家庭及时沟通等方面的考虑,目的是为了早一点实施对班级的管理,规范工作,有利于班级特色和团队精神尽快形成。这些学生加起来基本会占到全班人数的1/3,教师先从这些家庭开始走动,在开学前即可完成1/3-1/2的家访,开学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开始下一批的家访工作。
上南中学教师孙晓青也表示,学校特别针对家访出台了“几个必访”规定,即新高一学生必访;其他年级由新班主任接手必访;学生家中发生突然变故必访;特殊家庭必访等。开学在即,高一新生还有军训,一般来说班主任会有针对性地选择那些需要特殊关注的孩子进行重点家访,大致摸下底,也“顺便”给紧随其后的军训找些主持人、文艺委员、宣传委员等后备力量。
校长令
家访应达到四大目的
田荣俊表示,家访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补充。老师进行家访主要应达到四种目的。
首先,全面了解学生的暑期生活、学习情况、生活习惯以及之前在学校的表现等,同时也可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有一个切身体会,这不仅能帮助班主任了解孩子,对今后的教学帮助也很大。
其次,转达学校对孩子的关心,希望能让家长理解、认可并支持学校,之后更好地与学校、教师协作,共同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
第三,新接手一个班级的老师需要主动向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学风格,对孩子的培养方向及未来期望等,让学生和家长都能更好地了解并接受自己,加快“新旧过渡”。
第四,将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学风校风等及时传递给家长,减少家校间的隔阂。对于任何可能存在的分歧而言,事先沟通相对于事后解决都将会卓有成效得多。
家访前要做好“功课”
上海实验东校校长王伟航表示,家访是连接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是增进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的重要桥梁,学校对老师的家访有着严格的要求。
在家访前,班主任应熟悉学校各方面的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能更好地应对家访过程中家长所提出的问题,这些情况包括学校九年级中考情况、班级师资配备的情况、新六年级的教材及课程设置和学校每日作息时间,学校相关规定(手机、零食、奖励条例、纪律处罚条例等)。
而班主任在和家长联系时的流程为:通过短信与家长建立联系—建立飞信家长群—建立公共邮箱—根据住址划分区域—与家长确定家访时间。
教师谈
以平等、尊重、信任为前提
田荣俊表示,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和家长,以平等、信任的态度走进家庭。有些家长平时工作比较忙,在工作日抽不出时间,但要是都集中安排在双休日家访,每家只能停留片刻,话都说不上几句。因此,教师在家访之前一定要和家长做好沟通,定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相对比较宽裕的时间段,便于大家能好好地面对面坐下来交流。切勿因时间对接困难而造成登门家访“走流程”,这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而若遇到家长不配合或者其他一些特殊情况,教师也切不可唐突地以学校规定为由要求家长配合或者直接贸然登门,而应表示理解和尊重,方式方法要柔和委婉,避免造成对方心理上的不愉快。此时,教师应多站在家长和孩子的立场上考虑,可以通过电话、网络等其他方式先和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具体情况,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以一颗真诚的心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孙晓青表示,有时还会出现学生不配合,直接表示不愿意被家访。这种情况下,需要将人文关怀做得到位一点,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保护学生私隐。可以先征求一下学生意见,个别交流,等到时机成熟后再进一步家访比较合适。
集中“答疑”,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换
对于不少家长来说,新班主任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学校,王伟航认为,老师在家访时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注重良好的第一印象;控制好家访的时间(20分钟左右);对中学的一些不同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方式做提前说明等。
孙晓青则表示,除了教师向家长了解孩子的情况,家长若对学校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也可以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答疑”良机直接向教师提问。比如学校住宿、饮食、交通,即将到来的军训、模拟考,总之涉及到新高一学生学习和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双方都可以借此机会完成必要的信息交换。
个性化家访出奇制胜
上海实验东校预初年级班主任胡宜海表示,自己的家访时间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并特别为家访做了很多先期的准备,为新生写了一份信,内容是做了三点习惯的强调:静心阅读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和阅读积累的习惯。家访时,他会让孩子先在一边细读这封信,同时和家长交流学生的情况,过些时候让孩子复述信中的内容,并在离开时让孩子也给自己回一封信。实践下来,这种模式收效颇大,最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很多家庭都将这份信保存了起来并好生收藏。
孙晓青则表示,他们学校有些老师会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对于学习和生活有何需求、家长希望如何进一步与教师交流等;还有些教师家访之后还要“做功课”,归纳整理家长意见和学生情况,开学之后再反馈到教学中。所以说,利用好难能可贵的家访机会,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可是打电话、网聊等沟通方式所无法取而代之的。
家长说
家访就是面对面相互了解
王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半年通过了“小升初”的考验,顺利进入本市一家口碑不错的民办初中。近日,她接到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得知她即将上门进行家访,对此,王女士既期待又紧张,期待的是能面对面新学校的老师交流,紧张的是许久没有经历家访的自己和孩子该如何做好准备呢?带着这个问题她咨询了QQ群中其他新生的家长,却发现原来大家都有类似的疑问。
上周,班主任老师如约来到王女士的家中,进行了约半小时的家访,结束后王女士马上在QQ群中分享了对于家访的认识。她说,这次老师来家访的主要流程是询问孩子的情况、家庭环境、孩子平时的习惯和性格特点等,家长和孩子都还是比较轻松就能应答的。
在送别老师的时候,王女士拿出了群中家长特别提醒她不要忘记的“红包”给了老师,希望老师能收下今后对自己孩子多多照顾,不过不论王女士如何“努力”,老师依然“不为所动”,决计不肯接受,并表示她对班中的同学均是一视同仁的,不会因为家长是否给过“红包”就给予孩子特殊对待。虽然对于班主任没有收下红包有点“遗憾”,但是王女士对这次家访还是非常满意,建议那些等待老师家访的新生及其家长不要紧张,平常心对待即可,因为这真的是一次很好的面对面相互认识和了解的机会。
应对法
据老师介绍,多数家长对于班主任进行家访还是非常欢迎的,也相当重视。但在家访的过程中,易出现两类“非典型”现象。
“害羞”型家长:拒绝教师登门造访
个别家长对于班主任上门家访很“感冒”,甚至会在老师来电询问家访时间时直接说NO。对于这类家长,一般老师们都比较“通情达理”,尊重家长的意见。
甘泉外国语学校校长刘国华表示,学校老师一般会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家访,主要还是想熟悉一下学生和家长,老师会通过电话进行联系,不会贸然上门进行家访,在确定了时间和地点后,老师再上门家访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等。
根据以往经验,家长对家访都很欢迎,但也不排除个别家长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表现出“拒绝”的。胡宜海说,家长基本还是很配合老师的家访工作的,但他曾经也遇见过在电话联系家长时,家长多次推脱自己在出差、出国等。胡宜海也没有“勉强”,采取了电话沟通的形式对家长和学生做深入了解。
“豪放”型家长:硬塞礼物以表心意
孩子升入新学校,要适应新的环境,没有家长不希望老师能多关照自己的孩子。于是,不少家长在老师走前的“常规动作”就是塞红包,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么做可以让老师今后能对自己的孩子格外“青睐有加”。但是在老师眼中,这却让他们“压力很大”、“很难做”,因为一边是学校的明文规定,老师在家访中不准收取家长任何礼品、礼金的馈赠,另一边却是“盛情难却”的家长。
对此,老师们一致表示,对于“红包”采取坚决拒收的态度,但有时候在家访时会遇到家长送一些土特产、水果等的礼物,而且面对热情的家长实在是不太好推却,他们就会采取买书回赠等的方法,用另一种形式“还”给家长。
新趋势
“电子”家校互动模式适用于非起始年级
新学期前的家访对象主要集中于起始年级的学生,那对非起始年级的学生和家长而言,是否就意味着和老师“失去联系”了呢?其实并不然,相反可能联系会更紧密。原因就在于目前,不少老师和家长的联系采取的是电子方式,如发短信、邮件、飞信和微信等。刘国华表示,如今家校沟通的形式更具多元化,但建议起始年级的学生最好还是在初次接受老师的家访提议,做个面对面的、非“虚拟”化的沟通,就好像为今后的网络联系做了一次“认证”。
胡宜海也表示,前几年比较流行的是飞信沟通,因为方便将类似的信息发给班中几十位家长,而如今微信沟通日趋热门,主要原因是这种一对一的联系更为便捷,同时老师和家长也可以互发照片等。
远程通讯交流适合偏远家庭
陆继椿表示,眼下很多学校都不光在本区招生,比如新华初级中学就是面向全市招生的,学生家庭比较分散,有些学生住在闵行、宝山等区,还有个别来自崇明、奉贤等远郊区县。从市区赶过去要换乘几部车、单程起码两个小时,很费时间。考虑到天气炎热,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有限,对于居住偏远的家庭来说,教师若在开学前来不及上门,可以通过远程通讯交流的模式先来替代家访。
凭借电话、网络等各类渠道,教师完全可以与家长保持联络,及时通报分班、宿舍安排、军训等信息;家长和学生如有个性化的需求,如在学校附近租住等,也都可通过电话、手机等与班主任沟通。等到开学后,再根据实际情况,若确实有家访的必要,再安排时间登门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