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是推动人前进和发展的内在力量。而现在许多中学生缺乏动力,对学习,对生活都缺乏动力。
有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满意,主要是由于没有目标,缺乏追求造成,虽然不满意但不知道该如何去改变。于是,便出现了没有动力,得过且过的状态。
有的学生学习基础不太好,在学习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也没有得到外界的帮助,没有找到适合自己而且高效的学习方法,在受到多次挫折之下,对学习,对生活失去信心,变得消极起来。
有的学生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和能力,与同学间的关系不好,缺乏朋友,经常感到苦闷、烦恼,从而失去了动力。
学生缺乏动力,便会对学习的看法和感受发生改变,由以前对学习的热爱,到对学习的冷淡,再到后来对学习的厌倦。学生缺乏动力,不仅对学习有害,还对自身的生活有害。可能会因为缺乏生活的乐趣而走向盲目追逐生活乐趣的歧途。以致荒废学业。因此,让学生对学习能够重新拥有动力,去克服困难,迎接成功。为这样的人生理想的缺乏,对学生来说,不仅在中学,而且在以后走向社会都会有影响。所以,教师要先帮助学生建立思想和目标。
教师可以认真地与学生交谈,询问学生对未来的设想,如10年后,学生希望做什么工作等;然后告诉学生要实现设想需要建立自己长期、特定的人生目标,并踏踏实实地去做,才能实现目标。
从初中开始学生每天要学的内容很多,如果是学生不把这些学习内容分清先后顺序和轻重缓急,就容易手忙脚乱、丢三落四,使本来能掌握的知识也难以掌握。因此,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制定一个学习计划,每天运用计划促进目标的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且提高学习效率,减少时间浪费,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才能更有动力。
对于自制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制订学习计划后,向父母、老师或者同学宣布自己的计划。这样做一方面会起到监督作用,也会起到一个强迫约束的效果,当学生感到不能坚持时,心里会想:“别人会不会笑话自己意志薄弱,或者太没出息了。”这样一来,自尊心强的学生便能鼓足勇气坚持实行制订的计划。
中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比小学的要更概括、更抽象、更难于理解,而且竞争环境也更激烈、更紧张。因此,老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鼓励学生做好承受压力、经受挫折、忍耐寂寞的心理准备。
中学不仅所学知识深度、难度加大,而且学生大多将面临新的学校、新的老师、新的同学。在全新的环境下,学生的人际关系比初中更为复杂。此外,进入中学后,学生的成绩可能会有所波动,比以前可能会下降,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有些学生会受不了这个冲击,学生在这样的新环境、新情况中,难免产生种种心理困惑和矛盾冲突,教师要多关注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帮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重新自我定位。
相信学生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对学生存在的某些缺点不要操之过急;抓住学生的优点,及时的给予鼓励和赞赏,便能使学生树立起克服困难的信心,拥有战胜挫折的动力。赏识和激励出现成功,抱怨与责备容易引致失败。
学生如果常受挫折,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降低学习标准,这样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种方法能使学生从不难获得的成功体验中获得自信,拥有前进的动力区争取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