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字典苏州奥数网 如何帮孩子提高记忆效率
先看一个小故事: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特别快,抓住一本书,就一个劲地赶着往下读,一目十行,囫囵吞枣。他读了一本又一本,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效果很差:读过的书像过眼烟云,很快就忘记了,几乎没有留下一点印象。这使他十分苦恼,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后来,有一天,他遇到了当时的著名学者朱熹,就向朱熹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以后,给了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每次只读五十字,重复读上多遍,也比这样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的时候要用脑子想、用心记。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过的书所以记不住,不是因为他的记性不好,而是学习目的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读书的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地读书,既不消化书中的内容,又不有意识地进行记忆,他的记忆效果当然是不会好的。
以后,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劝告,每读完一段书,就想想这段书讲了些什么,有几个要点,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一个有学识的人。
后来,到19世纪的时候,德国出了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在1885年发表了他的实验报告: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便成了人的短时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艾宾浩斯又根据自己做的实验描绘出了一条曲线,就是非常有名的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下:
用简单的话来形容这个规律就是:在记忆之初,忘得最快,记忆完20分钟后就会忘掉40%多,一天后忘掉70%。此外,当记忆的东西越有规律可言,越不容易被遗忘:
进行复习的几个最有效时间段为:20分钟1小时8小时1天2天6天31天。
这个规律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可是很多人无论如何就是对复习提不起兴趣,让他学新东西挺乐意,可是一提到复习就感到厌倦。
为什么?
心态有问题:心态急躁,贪多求快,就像上边故事中的那个读书人(可能多数人都愿意让别人认为自己聪明、学东西快吧)。其实,越是这样子想快,就越快不了。
所以,如果家长从小就跟自己的孩子强调‘复习是有趣的’、‘复习多有意思啊’‘每次复习都要求发现新东西’这样的观念,严禁孩子有贪多嚼不烂的学习行为(多数家长见孩子学的快、学的多,多半还会夸奖呢,这样更助长了孩子的虚荣、好高骛远的不良心态)。
除了鼓励孩子要慢一点学,学的扎扎实实外,还不够,作为家长还要想尽各种办法引导孩子去反复品味已学过的内容。这里有几条不错的建议:
1过电影:把书本上的东西完全的搬到自己脑子里。在阅读或朗读到一定程度以后,合上书试忆,凡模糊的地方立即与原文核对。
2交谈争论:许多名人乐于交谈争论,爱因斯坦最初钻研学问时,经常与索洛文、哈比希特等朋友在一起交谈争论,在朋友们的帮助下,爱因斯坦掌握了“黎曼几何”,为提出相对论打下了基础。他们把自己交谈争论的场所叫做“奥林比亚科学院”。交谈争论是测验自己、训练思维、深化记忆的有效手段。
3自问自答:让孩子充分发散自己的思维,提出各种各样刁钻古怪的问题,这样可以大大的让大脑迅速活化起来。在21世纪,提出好问题要比会回答更重要。
4对他人试讲:一个知识点,往往看完之后便感觉自己会了,结果一做题验证发现原来是不会的。能不能给别人讲明白,这是‘认为自己会’和‘真会了’的一个重要区别。列夫·托尔斯泰说过这样一句话:“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时,才是真正的知识。”准备讲的过程正是运用这种积极思维的过程。要讲给别人听,多数情况下要用自己的语言,而不能鹦鹉学舌似地背诵。
5实践检验:谁说复习一定是局限于回看书本呢?作为家长,给孩子提供一定的条件,让孩子亲身去感受到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岂不是更高明吗?
从神经生理机制方面来看,知识运用越频繁,大脑皮层留下的痕迹就越深刻,暂时神经联系也就越牢固。运用的次数多了,学习者记忆的抽象信息符号与对应的实践活动之间,会产生紧密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记忆信息便容易提取出来。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的复习习惯,您心里有谱了吗?
今日感悟:如果学生有智能手机的话,则推荐利用一些优秀的手机软件(比如‘学习复习安排助手’,创建一个学习任务后,软件会在合理的时间点发出提醒)定时提醒某个学习任务的复习进程!